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知识手册(教师版)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篇 

◎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

◎“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

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

◎学校迎接的评估全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简称“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合格评估、水平评估三者的区别

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审核结论不分等级,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

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评估,达到标准就通过。

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评估,主要是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重点是选“优”。

◎审核评估的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论的全省地方高校均须参加审核评估;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得“通过”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后也须参加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一个提高。

一个坚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

两个突出: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

三个强化: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个提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重点审核的“五个度”

适应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

保障度: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

有效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满意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达成度: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审核评估范围

围绕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所设计的审核内容,由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为审核项目,共有“7+1”个审核项目,分别是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服务辽宁7个项目和1个学校自选特色项目。第二个层次为审核要素,把八大审核项目划分为28个要素。第三个层次为审核要点,把审核要素的核心内容体现在99个审核要点上。

◎审核评估原则

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实证性。

◎审核评估程序

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学校整改。

◎评估专家进校考察的5种主要方法

1.深度访谈。对象包括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人员、用人单位人员以及退休人员等。

2.听课看课。专家听课看课的方式、时间比较灵活,每位专家听课看课门数一般不少于3门。

3.校内外考察走访。对校内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用人单位进行考察。

4.座谈会。座谈会涵盖各个层面,参加座谈的人员一般由专家随机抽取。

5.文卷审阅。教师先将论文、试卷等文件上传到评估系统,专家根据线上评审上传材料的情况,到校核查部分论文、试卷等材料。

◎专家进校考察的内容

专家组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等学校提交的各项材料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形成《审核评估报告》。

◎如何考察教学质量监控

1.是否有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教学文件和基本教学制度,是否制定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批改作业、答疑辅导、考试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2.是否注意对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同时与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相比较进行分析。

3.教学评估是否有重点。评估的重点应是课程评估、教师授课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的学习评估及院系部的教学工作评估等。评估工作是否有目的、目标、计划和步骤,是否认真执行。

4.是否有一个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办法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如何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

1.在考试实行“三严”(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的前提下看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学生考试用的试卷的质量、评分标准。

2.考察学生在可比较的考试和竞赛中的成绩,比如各级各类的考试或竞赛成绩。

3.专家组在调查中进行测试的成绩或专家实际考察的结果。

◎如何考察学校的社会声誉

1.家长及学生对学校的评价,高考报考率、录取率和录取成绩。

2.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率的高低。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4.校友对学校的支持和贡献。

◎如何考察教师的风范

通过查阅日常教学中有关教师的各种评估资料,专家抽查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了解学生调查问卷回答情况,随机听课对教师进行评价,以及专家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对学生进行考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慕课”

“慕课MOOC”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它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家里看视频代替老师的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上。这种做法颠倒了传统学校“课上老师讲授,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 

第二部分  学校概况篇 

◎历史沿革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目前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2006年,学校从原北陵校区搬迁至浑南新校区。

◎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学风、校风

校训:厚德博学、弘毅致强。

办学理念:以体立校、育人为本、体教结合、服务社会。

学风: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

校风:勤奋、求实、团结、争先。

校歌:《我们集合在沈阳体育学院》。

◎学校办学方向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以体立校、育人为本、体教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博学、弘毅致强”的校训精神,坚持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建设冰雪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体育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

应用型高等体育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发展目标定位

建设冰雪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大学。

◎人才培养总目标

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学单位及专业设置

体育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训练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武术与舞蹈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舞蹈表演专业、舞蹈编导专业(已停招)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社会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已停招)、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已停招)、新闻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英语专业(已停招)、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停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研究生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竞技体校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287人、硕士研究生982人。学校坚持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5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等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122枚,奖牌289枚。学校自主培养的学生运动员代表中国队连续参加了第18—23届冬奥会,目前,我国冬奥会历史上雪上项目共获得12枚奖牌,其中10枚都是由我校自主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获得的。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跆拳道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至此,学校成为国内唯一一所自主培养的运动员在冬、夏两个奥运会上都夺得金牌的高校。

◎主校区设施

校园面积:62.1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

主要设施: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行政办公楼、田径馆、篮排球馆、武术体操馆、羽毛球乒乓球馆、网球馆、游泳馆、体育场、大学生会堂、竞校综合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国际交流中心、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轮滑场、攀岩场、高尔夫球练习场、冰上运动综合馆等。

◎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

占地面积:50.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

主要设施:综合楼(雪具大厅)、运动员公寓(2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U型槽单板雪上技巧训练竞赛场地;初、中、高级雪道;户外拓展场地;软式棒垒球场地;山地自行车赛道等。

◎图书馆

现设有办公室、流通阅览部、采编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有7个纸质资源阅览室,分别为体育教育图书阅览室、文学艺术图书阅览室、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综合阅览室、期刊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和1个电子阅览室,馆内一层设有休闲、自习桌椅,图书馆共有阅览、自习座位1714个,供读者查阅、利用文献信息。现有纸质图书总量84.47万册,电子图书24.6万册,馆藏图书结构以教育、体育学科为主,医、经、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相互补充的文献格局。购买各类在线数据库7个,根据我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自建了《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数据库》和《精品课程教学参考书数据库》。

开放时间:

自习室和环绕走廊7:00-21:50(星期一至星期日);

阅览室8:30-11:30,13:00-20:40(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1:30,13:00-16:30(星期六、星期日)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731人,专任教师492人,博士生导师16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18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8人。现有省特聘教授3人,省优秀专家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5人、千人层次6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5人,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9人,获得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6项。2018年,设立“兴体英才计划”,遴选兴体领军、拔尖和优秀三个层次人才,支持科研团队建设。

◎科学研究

近3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2项;国家授权专利39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80篇,其中国际检索收录论文10篇;出版著作69部;14位教师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单位签订科技服务合同34项,其中,奥运科技攻关服务22项。2016年以来,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发表73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出版著作25部,国家授权专利18项。

◎国际交流

学校主要与6个国家和地区的14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近3年,向法国里尔二大、韩国国民大学、新西兰理工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丹麦格莱学院等派出交流学生70人,30余名学生赴法攻读硕士学位;接收韩国、俄罗斯、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学生来学校参加合作交流活动。近3年,学校先后派出18名教师赴美国、英国、奥地利、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培训进修,国际沟通交流合作更加密切。 

第三部分  行为规范篇 

◎教职工在审核评估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全体教职工应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参与到评估工作中来。

1.要认真学习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了解审核评估审核项目和审核要素,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2.要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秩序管理,严格课堂纪律,对学生在课堂中睡觉、玩手机、吃零食等行为要及时提醒纠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要了解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了解所在学院的本科教学基本情况、教学改革的举措和成效。

4.要熟悉并严格遵守教学基本规范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教学档案建设工作。

5.要准备随时参加评估专家访谈,认真发言,顾全大局。

◎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

1.本院基本数据:学生、教师、专业、实验室、课程、实践基地等,本科生培养方案总体情况。

2.本院人才培养工作基本思路、特色、举措、效果,与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关系,教学中心地位的体现。

3.本院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成绩:学生成绩、教学成果、特色专业等。

4.本院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专业结构与教师结构的调整,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情况,招生、就业情况,服务学生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与创业工作等。

5.本院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相关性:重点学科发展、科研能力提高、科研转化教学工作等。

6.本院预算与资金使用数据,用于本科教学工作的资金比例,资金的主要流向,学生实习、实践资金的主要用途等。

7.本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效果,院长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

8.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办法(举例)。

9.各类评估调查发现的问题与对策。

10.其他本科教学相关工作。

◎党总支书记、副书记

1.本院基本数据:学生、教师、招生就业情况等。

2.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及成效,对本科教学的支撑作用。

3.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及成效。

4.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效。

5.学生就业与发展情况。

6.学生对自我学习成长的满意度,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

7.本院学生工作的主要亮点(举例),主要问题(举例)及对策分析。

8.其他相关工作。

◎专业建设负责人

1.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建立与发展、招生人数、录取率、一志愿率、毕业率、就业率、起薪、毕业生主要去向、毕业后发展等。

2.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及实现情况,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关系;专业建设发展的现状、规划及落实成效。

3.课程体系的规划、依据及落实情况,各门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课程教材建设与选用情况。

4.本专业培养方案及要求,例如学分要求、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

5.本专业教师结构,教师结构与背景对专业发展的支持度。

6.实践教学基本情况:实习(实训)的目标、实施及效果,软硬件条件,对课程体系的支撑作用。

7.教研主要内容、形式、效果与跟进情况。

8.专业教学改革措施与成效(如有创新班或实验班,说明实施情况及效果)。

9.本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效果,本人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

10.本专业人才培养反馈意见的获取方式(如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和行业等)。

11.学生的学业情况、学习负担、学习方法、学生对本专业学习过程的满意情况(举例)。

12.对本专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3.其他相关工作。

◎教研室主任

1.教师队伍总体情况(包含结构、特点、建设情况);教学管理人员、课程团队、教学小组建设等情况;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2.教研室教学工作组织形式(包括教研室例会制度、教学研究与业务培训进修、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机制等);本教研室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3.教研室所辖课程门数、名称、类型、教材建设与选用等情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具体举措;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执行和调整情况;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情况。

4.教研室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优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程度;所辖课程的办公场所、教学所使用教室、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情况。

5.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落实情况(包括听看课制度、教学常规检查、信息反馈、改进情况等)。

6.本科生日常作业情况、考试工作规范和工作机制(包括试卷出题、阅卷、成绩登录等)、考试方法改革事例等。

7.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工作机制;教学改革情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举例说明且有材料支撑);学生实习实训相关措施、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

8.教研室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情况,如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竞赛、裁判、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情况。

◎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师

1.承担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情况。

3.课程教材建设及选用情况。

4.个人主要教学活动:课程、工作量、实习、实验、教研室活动、教改活动、指导学生情况等。

5.个人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

6.对课程建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7.其他本科教学相关工作。

◎辅导员

1.本院基本数据:学生、教师、招生就业情况等。

2.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及成效。

3.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及成效。

4.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效。

5.学生对自我学习成长的满意度,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