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车向忱 人民教育家


110F7

4B749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车向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安事变前夕,车向忱(前左立者)在王曲训练团,前右坐者为张学良。

67E8D

九一八事变前,车向忱(右三)在沈阳率领青年学生创办平民教育。

东中校董车向忱简介

车向忱(1898—1971),原名车庆和,辽宁法库人。

东北中学校董。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1949年后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兼任东北实验学校(1954年后改称辽宁省实验中学)校长、沈阳师范学院院长、沈阳体育学院院长,1954年后任辽宁省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并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车向忱是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先驱。

他一辈子都在搞教育,曾是东北中学的校董,为创校作出贡献。“我的书,除由树实(车向忱幼子)带一部分必要的,其余交给实验中学图书馆。如果学校不要,就捐给磨电道附近的图书馆。”这是他最后的遗嘱,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依旧心念教育。

辽宁省实验中学前身是东北实验学校,是由从四川静宁寺北归的东北中山中学等6所学校合并组建的,而在1941年10月东北中学初中部并入了东北中山中学。转了一圈,这位辽宁省实验中学的首任校长又延续了东北中学的血脉。

告翁书 讲好爷爷的故事,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敬爱的爷爷:

听哥哥们说,您是一个非常慈祥、细心而又不失威严的大家长。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家里的长辈和身边的人就经常提起您,感觉您好像从未离开过我们。父亲经常回忆起周末全家人在一起聚餐,您总会在餐桌上教育您的儿孙们要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要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分忧,积极进取。想必那时的大家庭一定十分热闹。很遗憾,我没能亲临您的教诲。

您非常喜欢您的孙儿们,我的哥哥车大生是您的长孙,常常跟随在您身边,那时的他可谓小小年纪、见多识广。可是您从来不娇惯他,每次他吃饭挑食,您都会严厉地说“有什么就吃什么”,哥哥就再也不吭声了。堂哥、表哥和表姐他们时常收到您送他们的礼物,并不贵重但是很有教育意义,您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您一心扑在事业上,无暇照顾妻儿,家中之事从来不用您插手,奶奶总是毫无怨言,全力以赴地支持您。在您创办平民教育的岁月和抗战时期,她跟随您走南闯北、出生入死,协助您办学抗日,身边还带着幼子,做您坚固的“大后方”。

您后来任辽宁省副省长,主管辽宁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工作,尽管社会地位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您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为人处世相当低调,对自己生死与共的结发妻子不离不弃,充满了关爱之情。

奶奶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农村妇女,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盘着腿坐在床边抽上一袋烟,她快人快语,一副菩萨心肠。全国解放时,奶奶虽然已经年过半百,却不愿意闲在家里靠着自己的老头儿享清福。在您的支持和鼓励下,她雷厉风行,把一些家庭妇女组织起来,创办了北陵布鞋厂,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而她每月的工资都接济给生活困难的职工,从未拿回过家里。每天早上,您坐小汽车上班,而奶奶则是自己溜达着走到鞋厂,遇到天气不好时,她这个“一把手”就揣着烟袋坐着厂里拉货用的大卡车去上班,成为一道有趣的风景线。

您享受儿孙满堂、全家团聚的时光短暂而美好。

“文革”中,您被停职审查,仍然十分乐观,从不为个人命运担忧。叔叔去看望您时,您嘱咐他把您的书捐给实验中学,还念念不忘下一代的教育。谁都不曾想到,这竟是您最后留下的遗嘱。

您一生忧国忧民,怀揣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为了您的使命而奋斗不息。

您离开我们已经51年,半个世纪啊!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感觉您并未走远。在这片热土上,人们还会时常自豪地提起您和您那个时代的英雄们。我想你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老一代知识分子不朽风骨的真实写照。我们要讲好爷爷的故事,向你们学习,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您的乐观豁达、无私奉献,会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您的孙女:车红

2022年9月17日

流亡抗战的校董

1925年,车向忱从中国大学毕业后,回到奉天(今沈阳)创办平民教育,投身于唤醒民众、挽救国家危亡的事业。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车向忱含泪离开沈阳、离开家中怀孕四个月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奔赴北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9月27日,车向忱与在北平的东北知名人士高祟民、阎宝航、卢广绩、王化一等共同发起建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简称救国会),任常委、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并参加军事部工作。

与此同时,大批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青年学生纷纷选择流亡关内,他们举目无亲,食宿无着。为了收容这些无家可归的学生,救国会乃商请张学良,决定筹建东北学院。至10月27日,在北平西单皮库胡同原救济所院址,成立由张学良任董事长、校长,由东北名流王卓然、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车向忱、卢广绩、于毅夫、孙恩元、霍维周等为校董的东北学院。不久东北学院大学部迁出,中学部改称东北中学。

当年11月初,受救国会委派,车向忱赴南京求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抵抗日寇侵略,收复东北失地”等七项主张。但蒋介石未予答复。寄希望于蒋介石抗日复土已成明日黄花,泡沫般地破灭了。

1932年到1933年期间,受救国会委派,车向忱曾三次往返关内外,先后在哈尔滨、珠河、延寿、方正等地联络义勇军将领共同抗战。他化装成农民,身穿破棉袄,头带旧皮帽,忍饥受冻,穿过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去寻找抗日义勇军将领马占山,把张学良的委任状交给马占山,鼓励他抗日到底。车向忱每到一地,都与抗日将领商议救国大计,策划组织抗日武装,宣传抗日,鼓舞士气。

1934年初,车向忱回到北平,担任东北难民家庭教养院院长,组织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和流亡儿童学习工作。1934年7月,中共中央派遣方志敏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却被蒋介石部队逮捕杀害。车向忱听说后非常气愤,而东北军被调离抗日前线,辗转与北上抗日的红军作战,让车向忱更加心灰意冷。何时才能打回老家去?由于旧病未愈,他携眷属来到了河南鸡公山,在此休养了近一年。

身在鸡公山,他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发展。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规定有抗日色彩的团体、学校一律撤出北平。东北中学已无法在北平立足,该去向何方?在鸡公山养病的车向忱也在思考。1935年7月,东北中学迁往鸡公山。

创办东北竞存学校

1935年8月,车向忱在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的感召下,应老朋友、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的邀请,从鸡公山来到西安。

车向忱在西安创办了东北竞存小学,收留东北流亡儿童,主张“读书为救国,救国必抗日”,培养抗日骨干力量。他率领学生高举象征白山黑水的校旗,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他的义举得到中共地下党、东北军、西北军和社会进步人士的积极赞誉和资助,张学良、杨虎城、王以哲、杜重远、杨明轩和杜斌丞等纷纷捐款。学生很快从30多名增至260多名。学校陆续在民乐园、王曲等地设立分校,成为抗战活动的有生力量。

1936年2月19日,东北中学爆发学潮后,车向忱于2月28日携张学良函从西安来到鸡公山,与王化一商讨学校发展事宜。具体内容不详,当时的代校长王化一只是在自己的日记中提了一句。但从结果看,东北中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1936年12月9日,车向忱率领东北竞存小学师生参加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大会,他们高举校旗,高呼口号走在队伍的前面。不料反动军警向竞存小学的学生开了枪,小学生被打伤,社会上群情激愤,纷纷要去临潼找蒋介石理论。这就是西安事变的导火索之一——国民党枪杀幼童案。西安事变发生后,车向忱代表“东救”参加了14个救亡团体组织的紧急会议,联合发表了《全国救亡团体拥护张杨主张的通电》,之后又发表《告西北各界知名人士同胞书》,支持张学良、杨虎城行动。12月17日,受周恩来邀请,车向忱参加了各界知名人士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座谈会,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作出贡献。

东北竞存学校最开始是一所初级小学,以后陆续发展为完全中学。驻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除按月补助办学经费外,还先后派遣党员刘卓人、钱一粟等到校任教。陕西地下党组织在东北竞存小学建立了特别支部,以该校为联络点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东北中学毕业生也有来此任教的,比如戴临风(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正风(沈阳市政协原主席)等。

在这所孕育革命新生力量的摇篮,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受到国民党的监视、破坏。反动派多次想解散它,但在中共的秘密支持、关心爱护下,“竞存”顽强地存续了下来,10年间培养学生5000多人,其中许多是中共党员、民先队员。还有百余名师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数十人参加了八路军。

为辽宁教育励精图治

1946年3月,车向忱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回到东北。他来到抚顺、本溪、安东(今丹东)等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保卫和平、反对内战的道理,颂扬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光辉业绩。根据党组织的意见,他联络知名人士和各界代表,发起成立了保卫和平促进会,他以亲身经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大打内战的企图。

1946年6月,车向忱担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9月担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1946年10月,车向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由中共中央直接联络的秘密党员。他听从组织意见,仍然以开明民主人士身份从事社会上的工作。

1950年3月,车向忱担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后,在一次会议上谈到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时说:“像我这样大的年纪,力不从心了。但是,我还不服老,还要为我们东北人民的教育事业卖卖力气……要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培养我们的子孙后代献身革命,为革命前仆后继。”

1954年6月,根据中央决定,东北大区一级行政机构撤销,他本有机会去北京,但是他坚持留在家乡,14年抗战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让他对家乡更加挚爱。1954年8月初,车向忱当选为辽宁省副省长,负责主管辽宁的教育等工作。

车向忱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深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事关国家未来的头等大事。1959年,他经过6年的调查、收集材料,写成8万多字的《怎样教育新的一代》,深刻阐明新一代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家庭、社会、学校要密切配合等教育方法和原则。这本书问世后,立即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保育员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因而先后6次印刷,在全国发行10万册以上。

对于教育战线的新生事物,他积极扶持、热心关怀。他在一年时间内,8次去黑山北关小学视察、找教师学生谈话,推广以集中识字方法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971年1月8日,车向忱含冤去世,享年73岁。1978年10月21日,中共辽宁省委为车向忱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98BC0

网址链接:https://epaper.syd.com.cn/syrb/h5/html5/2022-11/23/node_121056.htm


新闻作者: 责任编辑:全魁博 新闻日期:2022-11-23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