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体育:从举国体制奥运争光到改革转型体育强国,中国奥林匹克40年,讲述伟大中国故事!


从1979年到2019年,中国的奥林匹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正式宣布,经过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通讯表决,确认代表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奥委会,正式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址在北京。

从1979年到2019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式出现了重大的转移,体育改革进程也不断深入,我国对待奥林匹克的价值观念也在这一进程中产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40年,中国从参与奥运到积极申办、承办奥运,从重回奥组委时无任何中国人在国际奥委会任职到奥组委中各个分支委员会中均出现中国面孔,从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冬夏两季奥运会均有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够争金夺银的体育团队以及运动员,从奥林匹克事业上的单一的参与者到具有奥运影响力的体育大国,40年,中国奥林匹克事业历经沧桑巨变。

回顾中国连续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40年,是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大国和平崛起、是具有时代意义的40年,也将是在中国体育的历史长河中无与伦比的40年。梳理新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的40年,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一条主线:中国始终将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理念融入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去,这种理念是价值观上的共融与一致,可称为 “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同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决定将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成立,这也标志着中国奥林匹克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同时,中国于1952年7月派出代表团参加第15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也是新中国历史首次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由于1954年至1956年国际奥委会对于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事务中唯一合法地位存在“两个中国”的阴谋,从1956年第16届夏季奥运会开始,中国被迫中断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直至1979年10月的“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奥林匹克事业存在着内环境不稳、外环境不顺的历史格局,这一时期的我国奥林匹克事业由于参与国际奥委会事务的时间短,国内奥林匹克事业又受到“文革” 严重影响,存在着历史连接不紧密以及发展趋势不连续的历史现象,这不利于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历史梳理与探究,所以,仅将新中国参与奥林匹克事业的时间界定为从1979年至2019年更具历史的现实意义。

举国体制下的奥运争光时期(1979-1995)

1979年我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这一时期恰逢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初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体育事业(特别是奥林匹克体育事业)开始肩负起对外开放过程中树立国家形象的历史功能。通过参与奥运会来展示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就,通过奥运赛场上的升国旗、奏国歌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在这一历史时期里,我国获得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同时也在“兵败汉城”的奥运洗礼过程中正视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与国际一流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

这一时期,我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无法回避的是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初创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而形成并发展于我国以奥运争光为代表的体育事业发展黄金时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基础并未能够有效地保障在国际体育发展中崭露头角的中国体育现状,因此,国家体委以及各省体委在普及和提高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这一工作核心思路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的期望,实现特定的体育发展目标和完成奥运任务,省级以上体委在体育工作中,侧重发展竞技体育,着眼于在奥运会上夺取优异成绩)。

在集中资源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竞技体育在这一历史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同时,中国体育行政官员也在我国这种绩优的制度下逐渐进入到国际奥委会中工作,特别是何振梁1989­­—1993年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奥林匹克运动在国内的开展。

1995年7月国家体委发布了《奥运争光计划》,这标志着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举国体制下形成的以参与奥林匹克的竞技体育事业逐步进入到制度化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因此,从1979年我国加入国际奥委会到1995年《奥运争光计划》颁布的这段时期,我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是在以国家意志表达的争光体育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起到总体掌舵作用,举国体制在制度上体现出历史优势,体育运动队以及运动员以国际赛场的争金夺银为国争光为最高目标。

体制改革下的全面参与时期(1995-2008)

1995年《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确定了奥林匹克事业在我国体育发展中的重要基石作用。从1996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开始,我国逐步稳定地确立了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与地位。2001年我国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并成功地承办了一届奥运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全面参与28个大项的全部比赛,最终获得了48枚金牌、97枚奖牌(2008年奥运会获51枚金牌、100枚奖牌, 2017年被国际奥委会收回3枚金牌)的历史成绩,创造单届奥运会金牌总数历史第一的傲人成绩。

从1995年开始,我国逐步进入了体育体制改革时期,相关体育制度逐步确立,1998年3月国家体委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在新的国家体育行政领导机构的带领下,我国体育事业进入到全面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时期: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赛事,承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实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中冰上(杨扬,2002)以及雪上(韩晓鹏,2006)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国际奥委会中的中国委员逐渐增多(于再清、吕圣荣、杨扬、李玲蔚)。

从1995年到2008年是我国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举国体制逐渐体现出制度上的成熟,在不断地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运动员全面地在国际赛场争金夺银。在全面参与奥运的时期,我国体育事业逐渐在国际奥林匹克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体育大国的地位。

大国崛起下的国际影响时期(2008——至今)

2008北京奥运后,我国体育发展也进入到“后奥运”时期。2015年,北京与张家口又获得了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可以说,从2008年北京奥运无与伦比的承办到2022年冬奥的再次申办成功,中国正在以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形象来与奥林匹克事业进行有效互动。

2008年到2022年是中国立足于全面参与奥林匹克、展示崛起的大国形象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期里,我国体育开始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勇于承担历史责任,从中国政府、中国企业、中国的社会组织到中国的普通公民对奥林匹克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如:2014年我国将全民健身升级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我国从以关注竞技体育为主的国家体育向以关注公民体育为主的公共体育发生了战略转移,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过程中我国政府在2015年申办2022冬奥会过程中提出了“3亿人上冰雪”的国家战略构想,将奥林匹克与全民健身的融合推向了历史新高度。

2008年至今是我国在大国崛起过程中充分展示国际形象、勇于承担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历史责任的重要时期。我国积极承办奥林匹克各级各类的活动,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深度融合国际体育发展与全面提升公民的综合健康水平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时代表象,而这些时代表象也越发与历史上体育强国过程的符号性特征相吻合。

新时代奥林匹克事业发展将助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

从1979年到2019年,中国的奥林匹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回顾并总结40年的发展经验,有利于应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我国的奥林匹克发展思路。40年,从挫折到进步,从不知所措到从容不迫,从初出茅庐到饱经沧桑,从各行其是到同舟共济,我国的奥林匹克事业逐步融入世界奥林匹克事业的价值体系中去。

面向新时代,再次审视40年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式转向,也将有利于我国体育在区域体育文化构建中的影响,也将有利于我国在新时代对世界体育的贡献力与影响力的构建,更将有利于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过程。

点击进入上观体育该新闻页面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91036&time=157480667311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新闻作者:邵凯 责任编辑:朱翠立 新闻日期:2019-11-27 点击: